本文章所属开云电子(中国):江苏(1894) 老牛谈做窝那是相当的精到,今天俺也喝了个半大(十年陈的女儿红的确够劲),顺势胡绉几句,全当祝个兴,绉得不好列为看官尽可拍砖。 做窝之前必须了解到做窝的目的其实就是把鱼引过来,然后让它咬饵。那么什么情况下鱼儿会傻不愣痴按照我们的意愿办事呢?首先把自己想成一条鱼,当你是鱼的时候你会怎么打发每天的24小时呢?其实好简单,真正的鱼通常在24小时之内就干两件事:1、寻找自己可以吃的食物2、避免自己成为别人的食物。那么于为什么会咬钩呢?其实理由也只有两个:1、鱼饿了2、鱼愤怒了。所以根据以上的逻辑我们就可以探索到诱鱼也就是做窝的方法了。 怎么样诱鱼?回答这个问题比较繁杂,但是我们可以想象一下鱼会在什么什么情况下扎堆。鱼又对什么东东最感兴趣,什么东东对鱼又最有诱惑力。首先我想到的是地利!鱼没有房子,更没有土地证产权证,能有一个住得舒坦、住的安全的地方就喜笑颜开了。那么这样的地方是什么样的呢?1、水地的凹处,一个窝不大但是放下一家子足够,而且比隔壁那户深一些就是鱼儿最喜欢的。2、有石头、树根、障碍物的水底。因为这些地方满足了一个最基本的要求——安全。3、有草的地方,这地方好!有好多浮游生物,不但是宿舍还是食堂,还是天然的氧吧!管你是什么水草,你总得光合作用一下吧?你呼吸就等于我呼吸。哈哈!4、有吃的地方,没啥说的,有奶便是娘,好歹弄一口。5、感觉上有吃的或者感觉上安全的,这点相当的重要,往往我们做窝并不需要整麻袋的当搬运工,能骗鱼就尽量骗! 除了以上的这些要领我们还必须明白鱼儿通过什么方法找到这些地方的。1、鱼的测线,好多鱼都有测线,经常是一条,有的两条、三条,甚至有六线鱼!通过测线鱼儿明显能分辨出水底的细部状况,还能依靠它躲过危险。2、鱼的味觉器官,鱼是有味蕾的。以鲤鱼为例,他的味蕾分布在下唇、触须上,尤其对甜味的食物特别敏感。通过触须这厮甚至可以探索出泥底30公分以下有没有好吃的。3、鱼的视觉,事实上绝大多数的鱼是近视眼兼色盲。很少品种的鱼具备敏锐的视力。他们选择饵料自有自己的一套,其中光的反射和 折射起到很重要的作用。波长在60多纳米—760纳米的光在人眼中是有反映的,超出的部分叫做紫外线或者红外线。我不确定鱼是否能感觉到这两类超光波,但是我相信这些光对鱼一定有影响!4、颜色的影响,其实颜色是最无关紧要的,千万不要以为红色的蚯蚓对鱼儿又绝对的吸引力!告诉你,如果蚯蚓是白色的一定更强!这取决于蚯蚓本身对光的反射。更重要的是蚯蚓扭动时造成的细微的水波震动。在颜色上一般可以分为自然色(白、绿、灰等)和夸张色(红、黄、黑等)。可悲的是有些鱼只能感觉到黑白两色,比如鲶鱼。5、食物的状态,自然界中密度等于1.0*1000千克/立方米能够悬浮的东西实在太少了,所以食物要么浮在水面上、要么沉在水底下。鱼类有本能分清楚一只悬浮的蚕蛹背后是否隐藏着阴谋,所以当你自己都觉得饵料的状态不符合常理的时候千万不要指望能骗到鱼。当然也有例外,比如大头鲢鱼,一旦饵料沉底效果就会大打 折扣了。6、饵料的滋味,对于味道的偏好,按照鱼体的大小一般会有这样的规律:小鱼喜欢腥味,稍大的喜欢香的,再大一些喜欢本味的,中大型的喜欢发酵的,大型的喜欢微臭的。 好了,说了那么多,最主要的是想表明一个观点:要想鱼聚窝一定要按照鱼的特性和习惯行事,切不可凭空想象妄自猜度,违背了这个原则,哪怕是龙肝凤胆,鱼儿也不会领你的情。关于做窝的方法,老牛同志已经总结的很详细了,我就没有必要再废话了。 最后说两个有趣的诱鱼的方法作个结尾。1、陶罐诱捕鱿鱼,鱿鱼不属于鱼类而是软体动物。它有个癖好,喜欢钻洞。根据这个特点,聪明的人发明了一种小罐子,直径10-30厘米,圆柱形,在罐壁上开直径6-8厘米的圆孔或者椭圆孔,当然罐子是有底的。用绳子拴牢放到海底。鱿鱼看见了欢喜异常,舒坦的往罐子里一坐,在把触角从罐壁的小孔中伸出来——好不惬意!当钓者往上收绳的时候,这傻蛋还死死抱住罐子不放,生怕别人抢了它的“新居”,于是傻了吧唧的被拖上水面。2、引鲳板,金鲳、白鲳都有一个特点,就是喜欢群居,只要有人带头,它们不管目的是什么就跟着瞎起哄。只要有同伴往一个方向游就会有越来越多的鲳鱼跟着游,直到形成一个大部队,这点和鸽子有点像。于是聪明的钓鱼人就发明了引鲳板。用三夹板或五夹板刻成鲳鱼的大小和形状,每五个一串用线扣牢,条与条的间距大约1米,用船拖着跑。于是就有一大帮笨鲳鱼跟着游越聚越多,直到被一网打尽。也难怪,这些傻帽头那么小,肯定脑细胞少,笨的出蛆。 本文地址:/show_i66932.html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