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 钓友 访问老网家园!
老网商城装修升级中,临时可以从老网淘宝旗舰店购买钓具
全部文章 → 竞技台钓 → 又谈“信号放大”(初学者慎入)
又谈“信号放大”(初学者慎入)

  应知县大人之邀共同探讨悬坠钓法中信号放大的问题,本不该再次占用老网资源,怎奈小的才疏学浅,知县给出的命题又过于深奥,非一人独立可得正解,短信联络估计到年底也不得所终,故此借老网几k空间,大家共同探讨。

  在转入正题之前,我必须言明:对于信号放大的探讨,小的没有作过任何实验,完全是设立在理论上的一种阐述,自然界的水底变化万端,绝非实验室中的理想状态,一条小鱼放个屁可能就导致结果相差千里只遥,望各位大侠明查!至于所述理论能否在实践中得到应用,还靠各位同仁共同努力,在此致谢先!

  鱼类就饵时会正常的使饵、钩发生位移,由此导致子线、坠、主线、浮标连动反应。但是,小个体鱼类就饵时并非垂直向下吸食。以鲫鱼为例,正常的索饵过程是1、头下尾上、身体与水底(假设水底水平)呈大于30度的夹角。2、闭口、开启腮盖,排空口腔中的水和气体以压缩口腔容积。3、闭合腮盖、张口,扩充口腔容积,这时由于口腔内压力小于周围水的压力,水流就会自然进入到鲫鱼口中,饵料也随之被压入。直观上是鱼儿张口将饵料吸入。此时饵、钩的位移方向是与地面呈30度角斜向上位移的,浮标的下顿是因为子线经鱼上唇阻挡后传递的向下牵引力造成的,事实上只是一种分力。倘若饵、钩的实际移动距离是3厘米的话,那么浮标下沉的距离应该是小于等于3厘米的!

  信号放大,在我的理解中就是通过调整线组的搭配和绑制方式达到“标目下沉距离大于等于饵、钩的实际位移距离”的目的。带着这个目的开始我们的研究。

  浮标发生下顿或向下的位移主要来自标身所受到的向下牵引力,这种牵引力的原动力来自鱼儿索饵时有力的“一吸”(这种吸食方法只存在于松散型饵料的摄取中。如果是蚯蚓、麦粒等非溶散型饵料则鱼儿会“含食”游走,表现在漂相上是拖或送,也就是我们常说的“体动式”则这样的情况不在讨论范围之内。)。如果此时使用的是没有用太空豆锁死的活动铅坠,那么在浮标被垂直向下拉动时铅坠处于失重状态,实际上不参与整个系统的状态改变,最多有一点主线和浮标座内表面的摩擦力。那么向上的力我们可以总结为a.浮标没入水中部分和主线、太空豆、8字环、子线造成的向上的浮力(浮标没入水中之前可以预见到的向上牵引力我们可以按照老牛的意见称为储备浮力,绝对不同意什么几巴“剩余浮力”!力的3要素包括方向、大小、力的作用点!)+b.水对整套钓组(包括浮标、主线、太空豆、8字环、子线)造成的阻力-c.浮标、主线、太空豆、8字环、子线、钩、饵所受的重力。而使用太空豆锁死铅坠的钓组,向上的力可以总结为a1.浮标没入水中部分和主线、太空豆、铅坠、铅片座、8字环、子线造成的向上的浮力+b.水对整套钓组(包括浮标、主线、太空豆、铅坠、铅片座、8字环、子线)造成的阻力-c.浮标、主线、太空豆、铅坠、铅片座、8字环、子线、钩、饵所受的重力。对比之下我们可以发现铅坠、铅片座被锁死时提供了[铅坠、铅片座的浮力+水的阻力-铅坠、铅片座整体所受的重力]的向上牵引力。如果这个力呈正数则鱼儿吸食需要克服的力大,如果这个力呈负数则鱼儿吸食需要克服的力越小!直观的感觉是吸食活动铅坠钓组所需的力要大于死坠钓组。

  明白了以上论述,我们基本可以认为后期产生的铅坠下冲造成的2次信号是存在的,它符合能量守恒的原理,但是这2次下冲在实际中是有“时滞”现象的,受重力加速度影响,很可能是在浮标下沉一段时间(可能将近1秒)或到底回升时才形成2次下冲的表状,所以这样的信号不见得被放大,也不见得就是真实有效的信号,很可能此时鱼儿已经吐钩逃窜了。这点知县也描述的比较清晰了并称之为“慌漂”,不再赘述。

  我想要阐述的是在使用死坠的时候,是否也可以将信号放大(即上述“标目下沉距离大于等于饵、钩的实际位移距离”)呢?我认为在理论上是有可能的!

  我们知道物体的惯性取决于其本身的质量。在整个钓组中,铅坠无疑是质量最大的部分。在鱼儿吸食饵钩的一刹那(大约0.1秒或者更少,饵钩完成了静止——运动——静止的过程),给予了整个钓组一个向下的冲量,当饵钩相对静止于鱼嘴中的时候,铅坠所获得的向下冲量继续发挥作用,拉动整个钓组向下运动。此时的状态可能是铅坠下冲到底、子线弯曲、浮标没入水中超过3厘米(相对于鱼儿拉动饵钩3厘米而言)。要支持以上理论成为现实我们还应该看到其他几个必备条件:1、必须是在钓灵的状态下,铅坠悬底、1钩触底、1钩离底或轻触底。2、子线长度最好加长到15厘米以上。3、水对钓组的阻力小(主线需要切水性好的原因就在这里,铅皮最好裁减成梯形绕在铅片座上、这时的铅坠趋于流线型、所受水阻小)。4、浮标标身线条流畅、收肩趋缓比较保险、倒收肩型受水阻比较大,并且表面光滑、漆水的表面张力要大。5、标尾为实心细滑尾效果更明显。这样基本就可以达到信号放大的目的了,而且相对于活铅,信号反应时间更加紧凑也更加有实际意义。

  说实话,这时已经晕了。由于受教育少,对流体力学、量子物理确实不懂(可能真能用到也说不定),只能尽力描述详细点。

  写完以上文字后忽然发觉自己就像一头贵州的驴子,再也倒不出什么来了,错误之处在所难免,欢迎拍砖指教。最后再啰嗦一句,本文不适合初学者阅读,弄不好一头雾水,以为钓鱼太复杂而就此放弃这项运动而使得我军严重减员岂不罪过!?就当是我和知县、瞎钓、老牛等一帮无聊的家伙自扰好了。

  谢谢大家了。

  本文地址:/show_i64545.html

相关评论54
共54篇评论 共6页 [1] ... [3] [4] [5] [6] 转到:  
贵宾会员 蓝色星球
认证:
积分: 7013+4626
等级: 22级会员22级会员22级会员22级会员
性别: 男(male)
注册: 2007-11-16
签名:

引用:最后再啰嗦一句,本文不适合初学者阅读,弄不好一头雾水

  知道是好文章,但确实如楼主所说.

51

银牌会员 xuema
认证:
积分: 38+124
等级: 5级会员5级会员
性别: 男(male)
注册: 2010-2-4
签名:

  我觉得还是实铅,活铅在鱼牵动鱼饵时,是要克服浮标的全部浮力,而铅恰恰为鱼儿分担了一部分浮标浮力

52

银牌会员 随风zcc
认证:
积分: 152+516
等级: 8级会员8级会员
性别: 男(male)
注册: 2008-3-9
签名:

  有幸得观此文,受益非浅。一直对悬坠台钓是用活坠好还是死坠好犯糊涂的我,今日终于搞懂了,不胜欣喜!

  理解如下:

  1,要想见下顿明显,则需用死坠。因死坠与浮标之间在鱼吸食的过程中整个钓组向上的力始终是不变的,也就是说钓组的剩余浮力是固定不变的,鱼吸食时造成的位移基本上会完全从浮标的漂目上体现出来(除了剩余浮力及钓组受到水的摩擦力阻碍了一部份外),加上铅坠带动整个钓组向下的惯性力,若鱼儿吸食的力够猛时,漂的下顿距离就会等于或大于鱼吸食食物的距离。

  2,若用活坠,下顿就会不明显。其原理在于鱼儿吸食时的瞬间,铅坠理论上并未参与到钓组中来,可以理解为瞬间的不存在,鱼儿得首先克服整个钓组向上的浮力(相当于是整个浮标向上的浮力)后才能拉动钓组向下运动,由此可见,其下顿必然是很不明显的。

  不知理解对否,不过自认为是理解对了。

  感谢老网的众多理论家,实践家们!感谢大家的探讨精神和无私奉献精神!感谢楼主、知县、瞎钓、老牛等一帮无聊的家伙(这段可是你自己说的哈),还要感谢CCTV、MTV......呵呵!

53

银牌会员 我要吃鱼
认证:
积分: 178+364
等级: 8级会员8级会员
性别: 男(male)
注册: 2004-6-6
签名:

  雾水

54
共54篇评论 共6页 [1] ... [3] [4] [5] [6] 转到:  

评论注意: 〖评论内容500字以内,段落前空格无效,不要使用HTML代码〗
上传图片:
内文包含: UBB帮助
回复内容:
心情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