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章所属开云电子(中国):黑龙江(1222) 我对钓鱼真正产生兴趣是1966年,就是从这时起,去松花江钓鱼的人一天比一天多起来。因为家父爱钓鱼,我是院里孩子中第一个拿起鱼竿的。受我的影响,周围的小伙伴们也纷纷效仿起来。当时钓鱼的家什就连大人们的也很简单,我们的就更简陋了。鱼竿是自家夹帐子用的旧竹竿,两米左右长短,梢尾粗细区别不大,我们往竿头插上一根竹扫帚梢子,便是满意的渔具了。鱼线及线上的秸杆标、钩坠全都缠绕在鱼竿上,再配备一个用油漆桶或大罐头盒改用的小铁桶,全部的钓鱼家什就算齐备。我们经常结伴走松花江铁路江桥,去人迹稀少的江北岸钓鱼。肩上扛着这种鱼竿过江桥十分不方便,人行通道很窄,稍不留意竿梢就插进了桥侧的铁丝护网里,缠绕在鱼竿上的鱼钩也不老实,一不小心就挂在衣服上。后来得到了家长们的支持,大家才有了比较可心的鱼竿,我则用上了父亲的一把旧三节竹接竿。 我们钓鱼完全靠徒步,一顶草帽就是我们遮阳防雨的用具。赶上天热,晒得浑身冒油,遇上下雨,就浇个透心凉。我们带的午饭虽是大饼子、馒头之类,下饭的多是咸菜、葱酱和自来水,可吃起来却十分的香甜,如果谁一旦带了好吃的,大家都是分享的。尽管当时的物资条件差,但大家的心情却开心极了,常常比谁晒得黑,谁能走远道,谁更不怕吃苦。 我们从家走到松花江北岸钓鱼的地方一般去回需要两个小时,如果去稍远的地方时间自然会更长,但大家都不当回事儿,整个钓季几乎没间断。去钓鱼的路上基本是半走半跑,一路上欢声笑语,心里充满希望。回家的路上,大家虽然又饥又渴,十分疲惫,可小铁桶里的鱼获使我们的脚步仍旧比路人的快。因为大家心里都希望早点到家,就觉得脚底下的路比去时长了许多,干走不到家。为了鼓劲儿,经常你一句我一句地大声背诵毛主席语录:“下定决心,不怕牺牲,排除万难,去争取胜利”。再不,就拿落在后面掉队的伙伴开心,落在后面的不甘示弱,便拼力往前赶,跑在了前面。于是大家互相追逐起来,顿时忘了饥渴和疲劳。 更主要的是,我们睡过一宿觉后第二天又可以去钓鱼了。 美妙的自然环境,草丛里的各色昆虫,水里钓不尽的鱼,简陋而又香甜的午饭,还有我们心中美好的理想,都是我们当时的一个个快乐的音符。 
松花江铁路江桥 
我们当时就用这样的鱼竿 
我们当时钓鱼用这样的草帽遮风挡雨 
就用这样的小铁桶装鱼 
如果钓到大一点的鱼就用鱼穿子穿鱼放在水里 本文地址:/show_i126111.html
|